本報記者 郝思雅 通訊員 武艷/文 本報記者 穆可亮/攝
北照寺、程文炳宅院、魏溝口阻擊戰紀念碑……歷史的浸染,英豪的業績,創造了昔日輝煌,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。時光匆匆,歲月更迭,物是人非卻又依稀可循,讓潁河岸邊的潁東區袁寨鎮散發著耐人尋味的時光厚度和獨特魅力。
千年古剎北照寺
小滿過后,夏意漸濃。記者驅車駛向袁寨鎮千年古剎北照寺,下了省道,兩側田野麥浪滾滾、金光閃閃。從遠處看,北照寺又高又遠,仿佛盤臥在鄉道盡頭,頗具居高臨下的氣勢,耳邊響起“鐺、鐺、鐺”的晨鐘聲。
仰望北照寺全景,殿宇巍峨,紅墻碧瓦,布局嚴謹,綠樹環抱。門前立著兩頭威風凜凜的石獅子。
走進院內,大殿雄偉瑰麗,透出神秘氣息。大殿兩側的居士房剛裝修好,白色的墻面粉刷一新。一位身著長袍的僧人從二樓向外觀望,像在思索什么。
北照寺始建于晉朝。根據民間傳說,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年時家境貧寒,曾流落于此當和尚。元末,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路經北照寺,朱元璋返俗從軍,后又投奔到郭子興麾下,南征北戰,最終推翻了元朝統治,建立了大明王朝,當上明朝開國皇帝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朱元璋下令重修北照寺,并敕封為“皇廟”。從此,北照寺便出了名,成為皖北地區唯一一座皇封寺院,留下許多與朱元璋有關的文化遺跡和民間傳說?,F在的北照寺,為2010年修復重建,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晚清提督老宅院
青磚灰瓦石條路,木門別院雕花窗。走進位于袁寨鎮袁寨社區的晚清水師提督程文炳的宅院,恍若流連在皖南風格的古樸建筑群中。百年來的歲月痕跡,今天依然清晰可見。在每年盛開的石榴花下,一代代青年人記錄著、訴說著。
程文炳宅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,距今有120多年歷史,原有房屋100多間,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?,F在的宅院為2010年修繕后開放。
記者看到,宅院正門高大,騎馬即可通過,為跑馬樓。門框和門檔用青石雕刻而成,木雕以八仙故事和蓮花為主,顯示門樓的高貴。前廳為主人會客的地方,等級較高,建筑風格仿照長江水師衙門大廳所建。正廳后面為暖閣,是會見重要客人的場所。據記載,清光緒年間,袁世凱來到潁州時,程文炳曾與袁在此處相談。
院內照壁將前后院隔開,增添了一份幽雅清靜。照壁上的磚雕,是兩頭小鹿在松樹下嬉戲的圖案,小鹿雕刻得生動形象,活潑可愛。
堂屋為二層樓房,磚木結構。樓房左右廂房,過廳貫穿一體,三進院落,典型的傳統四合院風格。樓房主體建筑門窗上透雕著蘭草、荷花、牡丹、寶瓶等平安祈福的圖案,工藝精湛,構思巧妙。
堂樓西北角生長著一棵百年石榴樹,樹高6.5米,樹圍155公分,樹齡約120年,相傳為建宅之初程文炳親手所植。每逢5月,石榴花盛開,給孤寂的宅院增添了幾分生機。
現在,院內設有皖北民俗博物館,館內展出的藏品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“杜氏刻銅”傳承人杜平創作的刻銅作品,剪紙藝術大師程建禮及其傳承人的剪紙作品等。
當年,由于程文炳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力主抗日,堅決反對議和,且陳兵一線拱衛京師,成為日寇的眼中釘,一直懷恨在心。相傳抗日戰爭時期,特別是南京淪陷后,日軍偵知程文炳墓葬在壽州(今淮南市八公山區妙凹林場)白鶴山,便派飛機轟炸,導致墓碑炸飛,墓園被毀。
今天,程文炳的愛國主義精神,猶如火紅的石榴花,充滿一腔熱血,晶瑩的石榴籽宛若一片冰心,見證著阜陽英雄豪杰的愛國情懷。
潁河岸邊樹豐碑
蜿蜒的潁河像一位歷經滄桑的時間老人,載著鄉人的夢走了很多年,見證了沿河兩岸的時代變遷,也在解放軍戰史上寫下輝煌一頁。
在袁寨鎮北照村蔣樓自然村,魏溝口烈士紀念碑矗立在潁河岸邊,碑高2丈8尺,碑體淺灰色,紀念碑頂端是紅色五角星,底座上鐫刻著潁河阻擊戰簡介和28位烈士的名字。一年四季,常有人前來瞻仰祭奠,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情。
潁河阻擊戰,又稱魏溝口阻擊戰。1948年11月6日,淮海戰役拉開大幕。解放軍一部在魏溝口把龐大的國民黨黃維兵團整整拖住兩晝夜,使敵軍東援受阻,為解放軍在東線合圍黃伯韜兵團創造了有利戰機,為淮海戰役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當時,黃維兵團急于渡過潁河,在阜城三里灣受挫后,沿潁河向下游尋找渡河地點。到了今潁東區袁寨鎮東南魏溝口,見這里河道彎曲,水流平緩,便決定由此渡河。不料遭到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獨立旅3團一個加強班的頑強阻擊,始終沒能渡過。不得已,只好向下游尋找其他渡河處,直到洄溜集,才搞到大批船只,搭建一座浮橋,渡過了潁河。
敵軍渡過潁河后,立即派部隊回頭,偷襲潁河左岸的我阻擊部隊。在魏溝口的加強班戰士沒來得及撤退,全部壯烈犧牲。
參加潁河阻擊戰的勇士,大多為地方部隊的阜陽籍戰士。他們作戰勇敢,不怕犧牲,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。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。2008年4月4日,清明節當天,潁河阻擊戰烈士紀念碑在袁寨鎮魏溝閘落成。2017年6月,潁河阻擊戰烈士紀念碑被列入阜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